《琅琊榜》中,有一位关键人物,在靖王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那便是皇后的亲兄弟——言侯。起初,言侯的子孙们并不清楚父亲为何能获得爵位,一度误以为仅仅是因为皇后的身份才得以封爵。后来才逐渐明白,父亲是因为完成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外交使命,才被朝廷赐予爵位。事实上,古代的外交使节确实具备这种改变命运的能力。
历史上,有许多肩负重大使命的人物,例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、毛遂自荐出使的毛遂,他们代表国家守护安全,令人敬佩。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,皇帝是如何选拔这些外交使节的呢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汉朝初期,国家奉行道家思想,国力尚未强盛,面对外族威胁时显得较为脆弱。举例来说,汉高祖与匈奴之间的冲突最初并未如预期顺利。汉高祖原本计划派兵击退匈奴,但没想到匈奴骑兵战斗力极强,不仅反败为胜,还将汉军围困在城中,使汉高祖颜面尽失。自此之后,汉朝认清自身与匈奴的差距,开始采取怀柔策略,推行和亲政策。被派往匈奴的女子命运多舛,真实写照便是“遣妾一生安社稷,不知何处用将军”,生动反映了汉初和亲女子的无奈与牺牲。
展开剩余75%匈奴的胜利引发了其他少数民族的觊觎,汉朝统治者由此意识到,设立完善的外交体系极为重要。于是,汉朝逐渐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外交管理机制。其最高决策者自然是皇帝,辅助以各级高级官员。皇帝多通过御前会议来制定外交政策,会议中常有大臣们对政策方向持不同见解,皇帝则根据各方意见综合决策,形成最终的外交方针。这便是汉朝处理外交事务的基本流程。
对于外交使节的挑选,汉朝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和流程。首先,外交使节必须容貌端正。这里的“端方”并非单指美貌,而是要求使者长相严肃、仪表堂堂,能够在正式场合镇住场子。副使同样需符合此标准。其次,必须准确传达君王旨意。使节代表君王出使,若言行不一,传达错误信息,势必引发误会和责难,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信任。因此,必须挑选头脑清醒、能辨明君意的人。此外,使节需具备面对重大场合的胆识,不能如秦舞阳那样初到秦国就惊慌失措,否则徒增笑柄。
其次,使节必须精通礼仪,不仅熟悉汉朝的礼节,也要了解出使国的礼仪规范。因为出使说明两国尚存外交往来,若先行失礼,极易导致关系恶化,甚至演变成不可挽回的冲突。同时,外交使节还要熟悉目的地国的风土人情,越熟悉越能游刃有余。张骞出使西域,因对各国风俗了如指掌,才能成功开辟丝绸之路,立下汗马功劳。
此外,外交使节的策略也受两国关系影响。若两国关系友好,使节须保持礼貌,维护互信;若关系紧张,使节则无需过分客气,避免被对方误认为软弱。但即便如此,出使依旧存在风险。有些国家可能不会保障使节安全,使节甚至可能遭遇生命威胁。因此,使节还需具备一定的武力防身能力,防止交涉失败沦为刀俎鱼肉。
总之,使节职责繁重:既要容貌端正、头脑清醒,又需了解双方文化,敢于面对复杂局面,甚至需要懂得商品估价以免贸易中受骗。符合这些条件的使节并不多。有些所谓使节,其实是刺客,带着必死决心执行暗杀任务,壮士一去不复返,彰显了使命的危险与严峻。
相比现代外交,汉朝使节的任务更为艰难。如今的使节不必长途跋涉,且即便谈判失败,也不致生命危险,多通过新闻发布会传达信息。可在汉代,使节常常面临长途劳顿和各种突发事件,危险程度远高于现代。尽管如此,汉朝使节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与现代相仿,都需精通语言、风俗,并在对方国家拥有朋友或良好口才,以应对复杂谈判。
古代战争频发,使节角色尤为重要,但这份工作并非轻松。使节若未能令本国满意,即便成功归来,也难免遭遇责难,有时甚至无法回国,命运凄惨。历史上,专门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的机构鸿胪寺,由鸿胪寺卿统领,相当于现代外交部长。外交使节在古代是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,做得好未必受赞扬,做得不好则必遭批评。
汉代虽未及宋、清晚期那样武力衰败,但使节的处境已颇为艰难。到了后世,国家军力被碾压,出使失败者更易遭受抨击,甚至被诬为卖国贼。汉代也曾出现使节困境,如苏武出使匈奴后被扣留多年,忍辱负重牧羊多年。即使最终归来,也已人老色衰,失去年轻时的风采。
综上,古代使节不仅需要忠诚,还需勇气与智慧。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奉献,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与安全,使节的职责远非表面光鲜,背后充满了艰辛与挑战。
发布于:天津市